每當電視上播出關於熱血老師的戲劇,總是會有不錯的收視率,也許是因為每個人在求學過程中,都或多或少有著「希望老師了解我!」的心情吧?通常最讓人感動的一幕,都是不良學生經由老師的一番話而感悟、悔過、痛哭的過程。

但是,那些因恪守本分而從來沒走過歪路的學生,不反倒是最應該得到讚賞的人嗎?
老師不把學生放在第一位就不算老師?熱血老師就不會犯錯嗎?

這兩本精彩的作品,正引領我們思考這一點。

在這兩部作品中,所謂的「老師」都不是讓人敬佩的熱血教師。《放課後》的主角,因為那「工作歸工作」的態度而得到「機器」這個綽號,卻反而得到學生的好評,認為他才真正把目光放在學生身上。換到《告白》,老師被怨恨的原因,正是因為她在學生出事時不自己出面,交給別的老師處理。

但《放課後》的主角回到家中,面對的是妻子外遇的現實;而《告白》更是狠狠諷刺了一番「熱血教師」的存在。問題出在哪裡?老師本身?學生?家庭教育?還是整個社會?由於我是先看《放課後》後看《告白》,得到的答案實在讓我感到恐怖。

回到作品本身來看,《告白》其實比較像驚悚小說,那層層推遞的結構老是讓我連想到東野圭吾的《惡意》,但這並沒有減損作品的精彩度。當讀者看到最後一行時,我想沒有人不感到怵然一驚的吧?然後就是急著想找人討論一番,至少我是如此。

而《放課後》雖然是東野圭吾的第一部作品,裡面的密室詭計相當精彩,關於學生們的微妙心理也描寫的很到位,可以理解為何它能得到亂步獎。主角對妻子的態度老是讓我想大喊:「她要跑了啦!」,也許這就是東野圭吾的魅力?(看《殺人之門》的時候我也很想罵醒那笨蛋主角!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GGU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